不灭的烛光——追记造甲乡冯巷小学全国模范教师冯荣传
2008年7月1日,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下文,追授冯荣传“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008年4月7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追授冯荣传同志“全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8 年 4 月 29日,合肥市教育局向各县区教育局、开发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市属学校、有关民办学校下发《关于开展向冯荣传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老伴在擦去冯荣传照片上的灰尘
教工伤益友,桃李哭良师。
2007年11月15日,造甲乡冯巷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冯荣传猝然倒在陪伴他30多个年头的讲台上,带着无尽的眷恋,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
恶耗传来,冯巷全村上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近千名学生、家长、教职工涌进学校大门,来与冯老师作最后的道别。
“冯老师,你不能走啊,俺庄户人家的孩子离不开你啊。”67岁的林公菊大娘凝视着冯老师遗容,呼喊着迟迟不愿走开。
几天前上班时不慎摔成骨折,冯老师主动帮助带课的许庆培老师特地让爱人用轮椅推着赶到了校园失声痛哭说:“都怨我这不争气的腿啊,冯老师,我对不住你啊。”
9岁的小郑涛跪在冯老师遗体旁,一个下午哭个不停,一遍又一遍念叨说:“冯老师,我们舍不得你走啊。”
乡风呜咽,倾诉着这位普通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大地含悲,追思着这位人民园丁默默奉献的情怀……
爱教育爱得痴
他把学校当作家
冯荣传老师已经去世8个多月了。7月31日,当记者走进他生前所在的学校时,看到在学校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仍然写着冯老师的名字。校长徐先勇说,“冯老师一生爱学校,去了天堂他心也不会离开学校,我们不忍心擦去他的名字。”
与冯老师共事30多年的老教师傅世友说:“冯老师把学校当成家,掌管着学校大门的钥匙几十年,学校交给的任务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都已是到了退休年龄的人了,每天晚上还要备课读书到十一二点,如今俺们怎能让他离开学校,离开教学岗位。”
冯巷,长丰东部的一个偏僻村落。历史上,这里岭高壑多,交通闭塞,缺水缺电。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学毕业的冯荣传回到了这片淳厚的土地,村上父老乡亲很快爱上了这位善良、朴实、干事有方的农家后生。1974年,经过大伙共同举荐,冯荣传走上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岗位。
那天晚上,冯荣传躺在学校的办公桌上,听着呼啸的北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在想,自己打小就失去爹娘,是父老乡亲伸出热情的手臂接纳了他这位孤儿。是党和政府养育了他,如今自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只有爱校如家,兢兢业业,干好工作,才能报答父老乡亲、党和政府对他的那份情、那份爱。
第二天,他便带着结婚不久的妻子,在学校门前的两间茅草屋里住了下来,守护着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冬去春来,草发花落,冯荣传一住就是30多年。他好像校园里的冬青,寒中萌发,耐得住寂寞,顽强地生长着。
晨曦微露,村野寂静。有扇门却“吱呀”一声打开了,从门内出来的人拿起工具,扫地、拔草、捡垃圾、冲厕所,一忙就是一个早晨。这位早行者便是冯荣传。
30多年来,冯荣传不仅是学校的好职工,好环卫工,更是一名好“管家”。2002年的秋天,《上海证券报》捐资10万元,县乡财政配套投入10万元,援建冯巷小学新校舍。冯荣传考虑到这笔钱来之不易,不能存有半点浪费。便主动请缨,承担义务看材料重任。不想,天不助人,从秋到冬到春,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阴雨连绵,风雪不断。冯老师全然不顾,夜晚顶风冒雨,睡冰卧雪,硬是在工地上破旧的帐篷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白天,在课余时间里,他又当上了“突击队长”,带领三、四、五年级大龄学生,挖土拌料,装货卸货,即使双休日也不休息。雁去雁来,2006年春天,新校址终于落成了,而修建校园道路却又成了当务之急。在打好基础、做好培土过程中,冯荣传又拨起了“小九九”:如果雇用掘土机培土,就要多花去1400多元。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午放学后,不顾春寒料峭,挽起裤角,脱掉鞋袜,一下跳进冰冷的沟中挖起土来。冯老师的“冒然行事”,一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他们纷纷找来锹锨,跳下沟去,就这样在不到10天时间里,一条土路基,一段绿化带,悄然铺就。学校考虑到冯老师的表率作用,决定对他予以奖励。可冯老师却说:“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把自家打扮漂亮点,难道还要奖励?”
在学校,冯老师除了教书外,还担任学校的记账员。造甲乡中心小学记账员崔贤厚介绍说,正是因为冯老师爱校如家,他不仅帐务公开、公正、透明,还给了学校无私的帮助。
为了改变学校的办学条件,他和学校负责人一起去争取外援,在外出差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便宜的旅馆,甚至招待客人的香烟都是他自己花钱买的。由于学校资金紧张,他主动把自己平时的积蓄拿出来,给学校周转,从不提报酬。学校门窗、玻璃坏了无钱修理,他掏钱买回玻璃,并自己安装。学校的桌椅坏了,他从家里带来工具,自己维修。学校的房子漏雨,他主动去维修。就连学校的花草,他也主动义务修剪。每当儿女们不解地问:“爸,你这么做到底图个哈?”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说:“图多赚家底。” 正是凭借“家”的意识,他从事记账员工作十几年来,从不多花、枉花一分钱,处人论事,从不占别人一分巧。
爱孩子爱的实
他把学生当儿女
这是一幅令人心碎的真实画面。夕阳西下,鸟儿归巢,而在冯巷小学不远处的冯老师墓地上,一群孩子不约而同、轮换结队跪倒在坟墓四边。在朗读完当天所上的语文课后,便又齐声带着哭声说:“冯老师,我们不愿意让您走,可您还是走了。请您放心,我们一定按照您生前的教诲去做,把该读的课文读掉,把该做的作业做完,将来一定成为祖国栋梁。”家距墓地不远的造甲乡联合村女村民崔群告诉记者:“8个多月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每天面对这令人感叹不已的画面,我心里真比刀割还难受。值得庆幸的是,冯老师用他爱的真情,培养出了打小就懂得报恩的这么多好孩子啊。”
冯荣传常说:“爱就是奉献,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从教34年间,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作滴滴汗水,洒在他们的心田。哪个孩子生日到了,他组织同学送去温暖;冬天孩子们的手脚被冻坏了,他熬草药水给他们擦洗;夏天大水上来了,他到小河旁接送孩子。孩子们缺文具他给买;少学费他垫上……日子久了,这一切都成了他份内的事。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用艾青这句名诗来描写冯老师对学生的爱再恰当不过。他说他这个人心软,看到贫弱的孩子,他就心酸,就掉眼泪。
联合村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郑胜东含泪向记者讲述了他家两个小孙子难报师恩的故事。15年前,郑老的儿媳与儿子因琐事争执,一气之下,儿媳自杀身亡,儿子一蹶不振,一个三岁、一个二岁的两个小孙子只得给老人育养。在那些日子里,郑胜东老两口身体不好,加之打击那么大,别说喂养孙子,就是自己也不愿继续生活下去。冯荣传得知后,几乎每天上门,在医治两位老人心病的同时,把两个孩子隔三岔五带到自己家来,让爱人给他们讲故事,帮他们买好吃的,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冬去春来,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冯老师干脆将两个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每学期给他们缴齐费用,白天教他们读书写字,晚上教他们学习做人。如今两个孩子都已步入高中,成绩都很优秀,他们逢人就说:“冯老师比我们的爷爷奶奶还亲。”
从小就喜欢写字和画画的徐大伟如今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小学启蒙老师正是冯荣传,他是在冯老师的指引下步入知识殿堂的,徐大伟对记者说:“一个值得赞扬的人并不都是伟大的人,冯老师一生都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冯老师就是位值得我们赞扬的人。”从1989年成为冯老师的学生开始,徐大伟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冯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也是如此,即使小学毕业以后,只要是寒暑假,徐大伟总喜欢到冯老师家坐坐,哪怕只是聊聊天叙叙家常。从冯老师那里徐大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助人,撇开师生的关系,有时他们更像是朋友。在徐大伟上高二那年,和别的男孩一样,他迷上了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说教无用的父母只能在一边干着急。当冯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找到了徐大伟,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徐大伟认识到了学业对自己前途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知识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最终考上了大学。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徐大伟一家欣喜至极,但是面对高额的学费,依土为生、母亲多病的徐大伟便茶饭不下。冯老师得知后,第二天便拿着教师资格证,专程去朱巷办了5000元贷款送到徐大伟手上说:“别担心,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在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徐大伟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还如愿考上了科大的硕士研究生。徐大伟觉得自己今天的成绩与冯老师长期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会一辈子感激冯老师,遗憾的是冯老师走的这么早,走的这么仓促,没有给自己报恩的机会,但是他已经暗暗下了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一定会像冯老师那样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仅对社会有用,还能为别人赞扬的人。
如今已是朱巷中学教师的查广超孩提时代同样是冯荣传老师的学生,他的父亲陈传兵这样说:“如果没有冯老师,广超也不会有今天。”原来,陈传兵有三个孩子,家庭生活一直比较窘迫,在查广超上初二那年,陈传兵实在拿不出学费来,于是便有了让查广超辍学外出打工的打算,虽然查广超早已不是冯老师的学生,但冯老师闻讯后还是赶到了陈传兵家,不仅向陈传兵讲了上学对孩子以后人生的重要意义,劝他打消让孩子外出的念头,还主动掏出100元钱,资助查广超得以继续上学。查广超也没有让冯老师失望,在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最终考上了淮北煤师院,在上大学期间,冯老师除了给于他学习上的关心和爱护,还不时地在生活上给予他资助,使他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而在冯老师的影响下,他也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徐梅同学打懂事起,就跟冯荣传老师学美术。也许正是因为孩子对此单一学科的迷恋,以致2002年中考时,一下考“砸了锅”,未被县城中学录取。父母从家庭经济状况考量,决定让徐梅停学打工,并在合肥帮助联系了打工单位。日子过得很快,这天清晨,母女俩带着行李踏上了南行之路,走到冯老师家门前时,女儿突然提出与小学恩师告个别。冯老师听了情况介绍后,十分严肃对徐梅母亲说:“你们当上人的糊涂啊,恁小的孩子不叫上学叫打工,你们真舍的得。这孩子天赋不错,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看叫她专攻美术专业,将来一定有出息。至于上学费用问题,你们放心,我保证给你们解决。”一番肺腑之言,如三月春风,当即化去了徐家母女心头的冰结。几天后,冯老师便给徐家送去了1000元钱,小徐梅高高兴兴跨进了高中校门。如今,徐梅已成为安徽大学设计专业的一名高才生,她对记者说:“是冯老师帮我圆了大学梦。”
冯巷小学辖区辐射本乡三个行政村及杜集乡一个行政村。离校最远的自然村庄中2.5公里。冯巷村旁边有一条小河,学生们上学都要经过河上边的两块木板搭成的简易的小桥,每当遇到发大水时,冯老师总是把他的学生送到小河边,然后一个一个背过去。年龄太小的孩子,冯老师就把他们留在家里吃饭,辅导作业。
从教三十多年,当了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冯荣传依据少儿的个性、情感差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里和生理特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他运用最多的就是赏识教育,他以“和学生握手,抚摸学生的头、小脸蛋”方式,以示对他们的嘉奖;对高年级学生,他创设了“班长轮换制”、“超人大家族”等活动。这样班级里就有了更多的人文性、趣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进取心。徐春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子,全家人凡事都依着他,有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冯老师有意发动同学们与他结对子,并安排语文课代表和他同桌。很快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同时还有意识的把班级里一些像扫地、擦黑板等小事交给他做,而后在班里表扬他,让同学慢慢消除了对他的偏见,使他不断感受到来自班级集体的温暖,终于使他在思想上、学习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爱社会爱的真
他把乡亲、教工当亲人
据冯巷小学校长徐先勇介绍,冯老师从教30多年间,讲得最多的就是乡亲情。他说他自幼父母双亡,是冯巷人伸出热情的手臂接纳了他,家里缺吃,村里就有专人送粮;灶中断炊,乡亲们抢着送柴、送煤;到读书年龄,大伙筹措资金送他上学。他说正是这份情,促使常怀报恩心。
联合村村民崔群告诉记者,1992年初秋,她家那头大水牛因食草太多,被活活胀死。在当时的年月,牛是农民的命根子,牛死了,10亩承包地无法耕种,而买一头牛需要上千元的资金,眼下这钱到哪弄?一家三口只得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就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冯老师闻讯赶到她家里安慰说:“你们别愁,我先给你们400元钱,余下的我再想办法。“丢下钱后,冯老师骑上自行车火速赶到乡里请来检疫人员对牛肉进行检疫,在确认牛肉可食用后,当天下午,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了近百名村民、教师前来购牛肉,当天一下卖了500多元,就这样解决了崔群家的燃眉之急。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杜学兵被分配到冯巷小学,考虑到小杜老师家住40公里以外,到这偏僻的地方教书,生活一时不习惯,便热情伸出援助之手。他先是自己掏钱买来玻璃、铁钉,将小杜老师的宿舍门窗重修一遍,让他住上安定舒适的家,接着,为了解除小杜老师的胃痛,几乎隔两三天就要送上新鲜蔬菜,并长流水不断线将小杜老师请到家里作客。有时杜学兵抱怨钱少,开朗乐观的冯荣传总是说比过去好多了。杜学兵对记者说:“是冯荣传老师在点滴小事中,教会了我做事、做人。“
“别人的事就是他的事,家里的事永远都没有学校的事重要!”冯老师的小儿子冯宗跃一想起父亲,就悲痛万分。他告诉记者,作为安徽财大的大专生,一直没有工作,可父亲生前就是不愿帮儿子的忙,他曾一度想不通,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有很大情绪。父亲去世后,他夜夜难眠,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爸爸,你的离去,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从此以后,我一定发扬你的光荣传统,学你的做人的道理。”
学生家长们曾经打给冯荣传的欠条冯老师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个笔记里,有3000多元的欠条,有600元的,有400元的。有的是1998、1999年的,还有是2002、2003年的,那是学生家长教不起学费时,打给冯老师个人的欠条。这些学费,全部由冯老师垫付的。老伴徐庆英一看着这些欠条,就泪如雨下。她说,他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当别人家有什么事,他摔锅卖铁都会帮助别人的。他自己是个孤儿,却把全部的爱心都献给了别人。
他爱家吗?爱!徐庆英说,她自己身体不好,冯老师在从事完繁重的教育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来帮她做家务,照顾她。大儿子冯大力说,年初,冯老师去北京看望他,他见父亲穿着一件破旧的中山装,非要给父亲买一件一新衣服不可。冯老师打趣地说,是不是你在北京打工就看不起乡下的老子了。他硬是拒绝了儿子的心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冯荣传的事迹得到了各级和社会的关注。省市县教育部门领导多次登门看望和慰问冯荣传家人,并给予他所在学校提供了一些资金购置图书、办公用品等。冯荣传去世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追授他为“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此前,冯荣传已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为“全省优秀教师”,2007度“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省、市、县教育部门均发文号召向他学习。
音容常在目,师德永铭心。冯老师走了,冯老师悄悄地走了,他像春蚕一样吐出了最后一缕银丝,像红烛一样燃尽了最后一滴烛油。他用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走完了60年的人生,把他那光辉的足迹,深深地镶嵌在了这片乡村的热土上,永远留在了满门桃李的心田里……
·孔宪昌 杨慧 邹璇·
责任编辑:长丰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