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根“黄土浩歌”的“弹拨人”
他心系产业结构调整,为青年创业保驾 护航,想法设法为流转土地找“娘家”——
李保根:“黄土浩歌”的“弹拨人”
今年50岁的李保根是造甲乡凤楼村党总支书记,在“村官”岗位一干就是21年,是土生土长的“泥腿子”,他为乡村发展尽职尽责,用心谋划,为产业富民引进特色种植,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7000元。
让创业青年发挥带动效应
7月30日,酷热难耐,人们都不愿出门,可记者在李杨合作社种植园看到老李正在与种植大户李杨谈着三伏天蔬菜种植。“现在三伏天,蔬菜供不应求,要抓紧培育种植,同时还要注意防暑降温。”李保根用手抹着脸上的汗水,边与李杨说。
与老李说话的李杨是本村人,原来在大城市开出租车,收入甚好。2006年在李保根的力邀下,李杨回乡创业,用多年积蓄在凤楼村租了1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和瓜果。
“落后封闭的传统种植业已经跟不上农村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趋势,只有紧随市场信息,挖掘本村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凤楼自己的产业,才能让老百姓从黄土地上找出更多的‘金票子’。” 回忆初衷,李保根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年青人有活力有思想,就是想通过他们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改变群众种植习惯。”
想法容易,谋事不易。李保根告诉记者,2011年7月份的一场突来的暴风,彻底摧毁了60余个钢架大棚,直接经济损失达60万元,这对于刚返乡创业的李杨无疑晴天霹雳,也动摇了他创业的信心。
面对受挫的李杨,李保根在安慰他的同时,主动而为,立即带领村干部,帮助清理受灾现场,并用相机保存受灾场面,以备后用,安排人员制作受灾申报材料,及时申请救助。
“当时真的心灰意冷,感觉天塌下来了,几十万就要打水漂了。”说起当时,李杨仍是心有余悸,“那段时间老书记,也是寝食难安,到处帮我争取外援,人都瘦了一圈。”后来,老李通过向县扶贫办申请了20万元互助资金,终于让小李挺过了难关。
在李保根的不懈努力下,当年,李杨产业园区就恢复生产。为提升李杨果蔬的品牌效应,老李又帮其成立了“长丰县造甲乡李杨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李杨蔬菜大棚达到100余亩,成为凤楼村发展“一村一品”的一面旗帜。
帮助流转土地找“娘家”
2010年凤楼村被列入全省土地复垦项目建设村,一边要拆除小村庄,让居民集中规划建设居住,一边要把小田整理成大田,便于规模种植。李保根带领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惠农政策,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最终在他的协调下,涉及8个村民组287户1086人拆迁任务顺利完成。“当时所有村干部嗓子都讲哑了,人也瘦了一圈。”回忆当初,老李如是说。
为了能在土地复垦后有效利用并流转土地,凤楼村着手成立了“长丰县造甲乡凤楼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业务为土地流转服务。流转的土地使用方向主要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涵盖了草莓育苗、南冬瓜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特色瓜果种植等。先后引进了合肥艳九天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飞扬保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洽洽瓜子分厂。目前全村拥有养鸡大棚17个,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
“产业发展、群众致富是增强凤楼村发展的软实力,而新农村建设是村级发展的硬实力。”李保根说,目前,整村推进的村民已经搬进了凤楼村新农村示范点,家家户户上了楼,有线电视、电话、网线一应俱全。
面对整理出来新增土地,李保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主动走出去,对外宣传推荐。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800亩精品农业产业园,依托“李杨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吸引更多的农业项目进驻,让新村群众“住好房,有钱挣”。
谈起未来规划,李保根说:“由于凤楼土地平整,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我要守住这片肥沃的黄土地,让村民从地里淘到更多的‘金票子’”。 ·杜刚·
责任编辑:长丰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