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升级网格化党建 打造南外滩党建高地
黄浦区小东门街道不仅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而且拥有2.3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更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主要承载地。随着南外滩中央活动区建设,小东门街道进入老城区、沿江新型社区和商务中心区“三区结合”的混合型党建模式转型期。面对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对城市基层党建的理念、模式、服务进行升级,打造党建引领、多样服务、多元共治、多方受益的城市基层党建体系,提升基层党建的整体实力。
一.扎实推行网格化党建,探索社区党建新模式
建立耦合式党建工作机制。滨江岸线贯通后,小东门辖区东、西部二元结构越加明显,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了居民区之间的差异。为促进资源整合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目标,街道按照功能区域划分,把相邻相近的商务楼宇、高档住宅和老城厢纳入一个物理空间,探索建立“1+4+4+X”耦合式党建工作新模式,即以党建联盟共同体为一个核心,建设十六铺、董家渡、老码头和创意园四大党建网格,搭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网格区域化党建促进会、多元化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力量参与平台等四大联建载体,形成各类基层党组织和人群共同参与的党建联建有机体。通过“上下延伸、左右联动”统筹网格党建资源,打破滨江区域与老城厢区域、楼宇社区和居民区各自为阵的传统模式,促进互帮互助、群策群力的“三建融合”,提升党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和整合能力。
抗疫检验网格党建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第一例确诊、第一例居家医学观察、第一个集中观察点、第一例在外省市确诊病例”等一个接一个挑战,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合力应对。第一,发挥党工委核心作用高效推进抗疫工作。第一时间将党建网格体系的运转效能提至最高等级,由街道处级干部担任党建网格长,机关干部分片包块,组织带领居民区工作人员、党员骨干队伍、居民志愿者团队、党建网格内单位志愿者团队,成立综合、专业、社区、楼宇、维稳、接机6个工作组及社区健康呼叫中心,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覆盖的疫情防控;第二,党建网格发挥聚合作用统筹调配抗疫资源。发动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组建防疫宣传员、联络员、代购员、安全员“四大员”工作队伍;成立11个工作小组开展走访排摸,掌握楼宇、园区底数及防控疫情的困难。协调联系各类资源,帮助购买防疫物资,开通覆盖商务楼宇、园区的企业人员线上申报健康状况渠道;第三,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筑牢抗疫防线。基层党组织根据街道党工委和党建网格的统一布置,开展来(返)沪人员排摸调查、健康状况信息登记等工作。物业公司党员放弃休息时间增补到小区岗位,各司其职严把大门关;业委会党员带头捐赠并发出倡议,大力配合居委会开展上门排摸;社区居民在党组织带领下积极投入、配合抗疫,齐心协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在党建网格体系的支撑下,成功筑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防线,使小东门街道顺利化“危”为“机”。
二.持续夯实党群服务阵地,提升党群服务水平
拓展党群服务新阵地。倡导“众筹共建”理念,先后在老码头、BFC、金外滩国际广场、久事大厦等重点楼宇和园区建起了多个开放式或嵌入式的党群服务站点,以“共同需求”为导向,多方联手开展组合式服务。首次尝试将政务、事务、医务、法务送进楼宇,除常规功能外,每个站点还配置“智能店小二”、社区事务受理、“健康小屋”等特色服务,实现了“政务事务不出楼,党群服务在身边”。
推行党群服务全岗通。通过搭建平台、丰富载体、加强培训,使党建和群团工作突破条线壁垒,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全岗都通”,形成“一人在岗、事项通办”以及“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机制,有效提升了党群工作人员办事效率,有利于和企业党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搭建起党群服务的平台,形成了“活力东门30条”,为区域楼宇和入驻企业提供清单式服务。
三.着力打造南外滩党建品牌,助力深化“滨江党建·金融外滩”品牌建设
围绕迎接建党100周年,提升南外滩党建水平,打造南外滩滨江党建品牌,小东门街道制定了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政治性、组织力、服务型、标准化、品牌类”为目标,打造“1+4+6+1”的立体化南外滩党建工程体系,即:推进“党建网格”建设,形成“1”个“三建融合,四网合一”的融合式党建工作新模式;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党群服务点“4”级立体式党群服务体系,形成提升党群服务实效性和质量水平的新探索;实施党员初心教育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力提升工程、“店小二”服务工程、品牌铸造工程、头雁工程“6”大工程,形成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的新机制;建设“1”个“10分钟党群服务圈”,形成南外滩党建的新实践。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具有黄浦特点、小东门特色的南外滩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