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岗集镇:“三向发力”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近年来,长丰县岗集镇始终把村级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基层根基的“先手棋”,聚焦“引才蓄能、育能提质、管能增效”三大方向,构建“选有准度、育有精度、管有温度”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锻造“尖兵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向“引才蓄能”发力,广辟渠道,筑牢人才“蓄水池”。本土人才留得住,外来能人引得进,队伍才有活力。以多元遴选打破人才壁垒,推行“本土选拔+乡贤回引+公开选聘”三向引才机制,划定政治素质不过硬、群众口碑差等“十不选”负面清单,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通过“归雁工程”常态化联络在外能人,成功吸引20余名懂产业、善治理的返乡人才加入村级队伍,同步吸纳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50余人充实“两委”班子,让“本土干将”与“外来智囊”各展所长。为实现“人岗相适”,实行“一村一策”定向配岗:青峰岭村主打产业振兴,重点选拔懂种植、会经营的产业能人;大窑村侧重基层治理,优选善调解、能攻坚的治理骨干。目前全镇储备后备干部46名,平均年龄29.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超100%,实现队伍年龄“降”、学历“升”的结构优化。为保“源头活水清如许”,联动纪委监委、公安等10个部门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审机制,否决不符合条件人选;每村动态储备2名后备力量,建成“随用随取”的人才库。
向“育能提质”发力,靶向淬炼,锻造实干“硬脊梁”。乡村振兴需要“真本事”,培养就得“实打实”。构建“定制化培育体系”,让干部在实践中长才干。在青峰岭碧根果产业园、四十埠村和美乡村项目点、大窑村乡村振兴学院等阵地开设“田间实训营”,邀请农技专家、“皖美村支书”现场教学3期,围绕果树修剪、矛盾调解等实用技能培训200余人次;组织村“两委”骨干赴江浙先进地区考察学习3批次,带回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等可复制经验。针对工学矛盾、流动党员难集中等问题,打造“乡村振兴云课堂”线上平台,推送政策解读、技能教学微课260条,建立流动党员学习群19个,确保在外党员参训“不打烊”,学习教育以来,线上学习累计达1000多人次。推行“老带新强带弱”结对机制,安排20余名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支书与年轻干部“一对一”帮带,通过信访调解、项目攻坚等实战岗位轮训,让年轻干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近两年,青峰岭等村孵化出“薄壳山核桃种植能手”“电商带货标兵”等技能人才4名。
向“管能增效”发力,严管厚爱,激活干事“动力源”。管好队伍既要“压担子”,也要“卸包袱”。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让干部干有方向、行有底线。推行“日常跟踪+季度评议+年度考核”全周期评价机制,将集体经济增收、为民服务等23项核心指标纳入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报酬、评优评选挂钩,按100%、90%、80%三档兑现绩效工资,薪酬较去年明显提高。把群众口碑作为“试金石”,在测评中提高群众满意度权重占比,通过村民代表测评会、问卷收集意见1500余份,让工作成效“群众说了算”。镇纪委联合组织部门开展“效能督查”行动,常态化督查坐班值守、村务公开等情况,8月份整改不规范挂牌等问题23项,动态调整3名村干部到项目重点村锻炼;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在严管同时厚植关爱,实施“基础工资+绩效奖励+重点项目加分”的“3档”薪酬体系;畅通晋升渠道,建立“容错纠错清单”,为在项目攻坚、矛盾调解中敢闯敢试的干部澄清正名,让干部轻装上阵干事业。
精耕人才沃土,方能收获振兴硕果。长丰县岗集镇以“引才”强基础、“育能”提本领、“管能”激活力,打造出一支“拉得出、顶得上、干得好”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化“人才+产业+治理”融合模式,让人才红利充分释放,为长丰县乡村振兴写下“岗集答卷”。(撰稿人:杨玲玲;审核人:周永峰)
责任编辑:李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