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义井镇黄巷村:“板凳议事会”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一圈红色塑料板凳、一片浓密树荫、几句亲切乡音,勾勒出基层治理的生动画面。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黄巷村党支部开展的“板凳议事会”,把村务决策“现场”搬到村民家门口,让治理效能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持续释放。
小板凳搭起“连心桥”,让民意真正“声”入人心。没有会议室的拘束,只有农家小院的亲切自然。黄巷村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带着政策干货、怀揣为民真心,与村民围坐一圈。“咱村的产业路下一步怎么规划?”“圩东组的入户路能不能争取项目支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盼点”一一摆上台面。
村党支部书记严云龙在板凳间来回走动,时而俯身记录,时而耐心解答。“大家反映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已经对接上级部门,后续补充项目已完成设计”“关于全村入户路建设,我们已经完成逐户丈量,并申报了2026年移民项目,明年就能实现家家户户通水泥路”……一个个民生关切在“拉家常”式的交流中得到回应,让村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问、有人办”。
接地气的议事方式,让乡村治理“活”起来。“板凳议事会”的巧妙之处,在于打破了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以往政策宣讲多在室内,村民参与有限;如今在村头路边的“露天会场”,骑三轮路过的农户可以随时停下加入,纳凉休息的老人也能当场提出建议。这种“零距离”沟通,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
截至目前,黄巷村通过“板凳议事会”已推动解决道路硬化、农田灌溉、文化设施建设等民生实事20余件,收集产业发展建议10余条。村民孟大爷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村干部离得远,现在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聊天,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对村里发展也更有了盼头!”
长效机制作保障,让“板凳”成为治理“常凳”。为确保“板凳议事会”常态长效、务实管用,黄巷村党支部建立了“收集议题—分类研判—限期办理—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每次议事结束后,村干部将问题清单分解到人、明确时限,并在下次会议上通报进展。
同时,村里还积极邀请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参与议事,让“土专家”“田秀才”的智慧融入村务决策。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既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也汇聚了乡村发展的合力。
在黄巷村,“板凳议事会”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张“金色名片”。它以最质朴的方式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让党的政策传遍田间地头,让群众心声转化为发展实效,绘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画卷。(撰稿人:孟明慧 审稿人:盛鸿)
责任编辑:李家琳